ID: 24470650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4.3 海—气相互作用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11-2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552317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张,课件,相互作用,教版,必修,选择性
  • cover
(课件网) 海-气相互作用 水温低 水温高 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该环流称沃克环流。 1. 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气候是如何的? 气温高,降水多 气温低,降水少 据国家气象中心报道,2023年5月至11月,由于信风减弱,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持续变化,达到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预计此次事件将持续到2024年春季。 2. 东南信风减弱,对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水温有何影响,并解释原因。 信风 减弱 赤道暖 流减弱 上升补偿流减弱 秘鲁寒 流减弱 海温发生变化(东侧升温,西侧降温)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异常高温 低温冷海 水温低 水温高 3. 厄尔尼诺年份,沃克环流会发什么变化?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水温低 水温高 4. 厄尔尼诺年份,对赤道太平洋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从生物、气候、灾害等方面)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例如,1997-1998年印度尼西亚出现长时间干旱,引发了严重的森林大火。 水温低 水温高 4. 厄尔尼诺年份,对赤道太平洋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从生物、气候、灾害等方面)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太平洋东侧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易出现洪涝灾害;渔业资源减少。 太平洋西侧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易出现干旱、森林火灾等。 厄尔尼诺现象还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5. 厄尔尼诺年份,我国的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夏季降水、冬季气温、台风等) 锋面雨带偏南,北方高温干旱;南方持续低温降水,出现洪涝(南方进入梅雨期偏晚);台风减少;该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海陆热力差异减小,冬季风减弱)北方容易出现暖冬。 西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东南亚),南部非洲等干早少雨,出现旱灾 厄尔尼诺对世界的影响 台风减少 夏季风弱,锋面雨带偏南,北方高温干旱 南方持续低温降水,出现洪涝(南方进入梅雨期偏晚) 该现象发生后的冬季,北方容易出现暖冬 大西洋、西北太平洋风暴减少 东太平洋沿岸,降水增多,出现洪涝,生物(渔业)资源减少 对中国 对世界 拉尼娜现象与气候异常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拉尼娜对世界气候的影响 对中国 对世界 中东太平洋地区干旱而严寒 冬春雨雪冰冻天气频繁 夏秋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久,台风增多 春季沙尘暴盛行,气候干冷 美国、俄罗斯、西欧普遍降温 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等地、巴西东北部,印度以及非洲降雨增多 厄尔尼诺 与拉尼娜现象对比 对厄尔尼诺和拉妮娜现象的成因及影响,科学家仍在不断探索 科学家从大气环流、地球自转速度、火山喷发等方面,通过科学推理、模型模拟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并试图解释其产生的影响 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