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4172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三单元 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8次 大小:100846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一,统编,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普通部 高一 年级 语文 学科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琵琶行》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复习 1、知人论世知识点,白居易诗歌的主张。 2、序文重点字词及翻译。 二、了解知识 1、必备知识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左迁,降级。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孝廉: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 他的成就,主要表 2、互文延伸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译文:对着窗子和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窗子和镜子在额头上贴好花黄。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译文: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译文: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三、课堂学习 (1)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七字形式概括每段的内容。(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2)诗中塑造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作者用哪个诗句将他们联系起来? (3)找一找:诗中几次写到听弹琵琶? (4)朗读并翻译第一段,思考: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朗读并翻译第二段,读了二、三段,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的确,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我们可以发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4、巩固练习 1、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 B. 终岁不闻丝竹声 C. 秦时明月汉时关 D.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下列各句中,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初春时节,花未开,柳初绿,整个世界仿佛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郎,羞答答地露出半边脸。 B.小王在和几个和自己一样创业失败的朋友的聚会上说:“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相互扶持。” C.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只能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该剧对这场戏的处理可以说是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D.关于这件事,目前各种说法都有,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3、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B.“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 C.“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 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 4、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 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 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