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7946

广东省揭阳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25373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东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联考
    材料二: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锌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锌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有删改) 材料三: 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 誓,则约定而畔无日;割国之辎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 国举然后已。虽左尧而右舜,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者也。譬之,是犹使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 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诎要挠胭,君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故非有一人之 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 故明君不道也。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 官,众庶齐于下。如是,则近者竞亲,远方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 捶答之拱楫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譬之是犹乌获与焦侥搏也。故曰:“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 之国事我易。”此之谓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威强足A以捶答之B拱揖指挥C而强暴之D国莫不趋E使回譬之是G犹乌获回与焦侥 搏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之以刑”与《论语·里仁》中“见贤思齐焉”的“齐”意思不同。 B.“若火之始然”与《五石之瓠》中“非不呺然大也”的“然”意思相同。 C.“虽左尧而右舜”与《〈老子)四章》中“死而不亡者寿”的“而”意思不同。 D.“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者也”与《兼爱》中“焉能治之”的“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会产生同情心,不是因为想去和其父母拉关系,不 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 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凭借此心推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并指 出人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需扩充它们才能更好地行事。 C,荀子认为侍奉强暴的国家很难,让强暴的国家侍奉自己则容易,靠赠送财宝、订立盟约、 割让土地等方式去讨好强暴之国,都无法真正达到持国安身的目的。 D.孟子、荀子都强调了道德礼教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而《论语》中的观点与之相悖,强调 依靠政令、刑罚来治理百姓,认为这样能让百姓更守规矩。 【高二语文第6页(共8页)】高 二 语 文期中联考答案和解析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D (3分) 【解析】材料二最后一段明确指出“人民战争没有过时”,并举例说明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依然巨大,而非“作用逐渐弱化”。 2. D (3分) 【解析】材料二中列举的数字(如民兵师数量、人数)正是为了说明人民战争思想在实践中的规模与影响力,与“无法证明这一思想是我们的优势”不符。 3. (3分) ①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② 实践检验证明 ③ 坚持并创新 4. (4分) ① 在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是打败日本侵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