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8024

6.2《再别康桥》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366736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 《人间四月天》剧照 徐志摩、林徽因和泰戈尔在一起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 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走进康桥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字词积累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pàn yàng xìng yú róu zǎo gāo sù lán shēng xiāo “”诗歌诵读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又抒发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诗歌解读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诗歌解读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因为折柳相赠成为寻常之事,甚至出现了“长条折尽”的现象。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别》王之涣(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