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隋唐制度 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时间线索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探究1】阅读教材:指出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及其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原因: ①社会动荡,乡举里选失去基础; ②察举制被地方大族操纵,难以选拔人才; ③曹魏时期选拔人才的实际需要。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1、创立: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2、原因: ①社会动荡,乡举里选失去基础; ②察举制被地方大族操纵,难以选拔人才; ③曹魏时期选拔人才的实际需要。 察举制 地方 中央 考察举荐 九品中正制 中央 地方 评级授官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品德 家世、品德、才能 【探究2】与察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何作用? 变化: ①选官主体:由地方长官变为中央派出的中正官; ②选官标准:由品德才能变为家世、品德、才能,后变为家世为主; ③选官结果:细分为九个等级。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 1.背景: 2含义: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授官。 3.时间:曹魏创立,盛行魏晋南北朝。 4.选官依据:初创: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 后期:家世(门第) 5、影响: ①初期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②后来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③扼杀社会进步与流动机会。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思考:针对上述弊端,统治者做了哪些调整? 以寒门抑门阀,以考试代门第 材料: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探究3】实行科举制的背景是什么? 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②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④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 ⑤隋唐时期纸和印刷术的发展。 一、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隋唐时期科举制演变历程。 ①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1、演变 【探究4】与此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何作用? 变化: ①选官主体:地方到中央 ②选官方式:举荐到考试 ③选官标准:家世到才干 ④选官范围:门阀士族到不限阶层 ⑤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 3.影响: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政权,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皇权。 ②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