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80296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63636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4-2025,下册,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登岳阳楼》 ———品“孤舟”意象,感“涕泗”情深 “孤舟似昨日,闻见同一声。”———杜甫《早行》 “百丈牵江色, 孤舟泛日斜。”———杜甫《祠南夕望》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 新课导入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 诗人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国家战乱,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触景感怀之作。 舟是杜甫生命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生命的最终归宿,走进孤舟,也许能够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 写作背景 登 岳 阳 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思考:联系诗歌前三联赏析,杜甫笔下的孤舟有何特点? 诵读感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诵读感知 昔闻: 今上: 渴望向往已久 如愿以偿欣喜 今昔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杜甫从知事时(青少年)“闻”,到“今上”,相距几十年。而杜甫是在去世前两年才实现这夙愿。这一天,杜甫终于登上了他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此时,登岳阳楼并不是发生在杜甫悠闲从容的旅行途中,而是他颠沛流离,凄苦不堪的漂泊途中。 1.杜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岳阳楼? 文本分析 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②运用夸张手法,还调动了视觉。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景色的宏伟奇丽,营造了辽阔雄浑的意境。 2.登上岳阳楼后,杜甫看到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文本分析 此时我们将杜甫这一叶孤舟置身苍天之下,茫茫湖上,渺小感油然而生。舟渺小,人亦是。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文本分析 3.面对这样的洞庭湖,杜甫有怎样的感受?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以“有”衬“无”,正是只有孤舟相伴,才更见诗人孤单落寞、漂泊无依。 这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更加重了作者身世的孤危感。 无 有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 3.面对这样的洞庭湖,杜甫有怎样的感受? 文本分析 4.此时诗人想到的是什么? 戎马关山北 战争是化为皑皑白骨的遇难战士,是被迫骨肉分离的普通百姓,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是国家动荡政权不稳。 戎:兵器;马:战马 关山以北的战争还未结束 文本分析 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深入探究 为国为民而流 从这一捧眼泪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人说,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社会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但是若存心不厚,也可能沦为与干连之属,即使有朝一日得逞,也必为小人;最上者,因对苦难体会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其至在别人有了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坎坷,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