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单元 书法和篆刻的深层魅力 翰墨菁华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褚遂良、文徵明和朱耷的三篇《兰亭序》,你们还记得他们作品的区别吗? 对比维度 褚遂良(唐代) 文徵明(明代) 朱耷(明末清初) 章法布局 行列等距留白匀,“排兵布阵” 显 “尚法” 秩序 拉大行距虚字小,“虚实相生” 合 “尚态” 韵律 字距行距不均,疏密反差大似 “乱石铺街” 字形结构 正方略扁中宫紧,重心稳无夸张变形 纵向修长偏旁隙,衔接留白显文人雅致 欹侧变形笔画缩,无端庄感露孤高反叛 笔画特点 藏锋回锋提按清,横平竖挺粗细差小 圆笔垂露转折圆,线条流畅 “绵里藏针” 露锋方折反差大,笔画颤抖泄悲愤 核心风格 守唐 “尚法” 传晋韵,以严谨笔法达《兰亭》“形神合一” 追求宋代中庸虚和之道,达到了“神似”的终极境界 对经典的叛逆,用惊惶线条书写晚明遗民的孤绝 回顾:褚遂良、文徵明和朱耷的三篇《兰亭序》对比 书法家不同的书法笔墨形式,是他们内心精神追求赋予,更反映了他们所处朝代的书法“潮流”。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主流的书法审美取向变化,感受不同朝代书法家的审美意趣。 任务三: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主流的书法审美取向变化。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晋人尚韵 那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 代表:王羲之、王献之 袁昂《古今书评》评王羲之:“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 有一种风气。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唐代尚法 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 代表:《三十六法》、《八诀》、《永字八法》、《五字执笔法》 永字八法 颜真卿《颜勤礼碑》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宋人尚意 苏轼:“诗不求工资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 黄庭坚:“老夫之书,本无法也,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 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不泥古法,提倡适意的艺术主张。 代表:苏轼《黄州寒食诗》、黄庭坚《诸上座帖》、米芾《虹县诗帖》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黄庭坚《诸上座帖》 米芾《苕溪诗帖》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元、明尚态 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模仿,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书法潮流在元、明时代进入了一个复古时期,大凡学书者纷纷效仿晋人,而求之于刻帖。 代表:文徵明《兰亭序》 赵孟:“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胆巴碑》 文徵明《兰亭序》 晋 尚韵 飘逸脱俗,重神采 唐 尚法 规范严谨,重法度 宋 尚意 自由随性,重意趣 元明 尚态 模仿复古,重形态 总结 课堂练习 单字练习 晋人尚韵 唐代尚法 宋人尚意 元、明尚态 作业:尝试意临一篇经典书法作品,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 行书起笔的五大笔法 唐代 宋朝 元朝 明代 寻找喜欢的书法作品尝试意临人美版《翰墨菁华》教学设计(第1课第2课时) 课题 翰墨菁华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能结合典型作品(如《兰亭序》对应晋韵、《九成宫》对应唐法),分析不同审美取向在章法、字形、笔画上的体现,提升对书法风格的审美判断能力。 艺术表现:能根据字体特征与风格,判断作品所属的审美取向时期,解读不同时代书法作品中 “时代审美” 与 “个人风格” 的融合体现。 创意实践:尝试用毛笔或硬笔临摹简单行书笔画(如 “之”“水”),结合所学审美取向,调整书写节奏,体验笔墨质感,培养初步的书法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