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86157

江西省九江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18627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江西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考试
  • cover
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语 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上古时期,长江依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在1万年前就孕育了东亚稻作文明。中华文明从夏代开 始,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前三千多年是黄河流域的栗麦文化唱主角。南北朝、隋唐是个转折 期,进入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登上了主角地位。 长江流域稻作农业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1972~1974年,在长江下游的浙江河姆渡(距今7100 年)发现了4000多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堆积,最厚处1米以上。同时,也在遗址中发现了耕地用的骨制 耒耜和家高的骨头,还有干栏式榫卯结构的建筑物遗迹等,这说明河姆渡文化已经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 文明阶段。 在距今4000年前后,水稻栽培技术开始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外扩散。在此后的数千年里,它经东 南亚传入印度,与当地的野生稻杂交后,形成了籼稻。在东北方向,中国水稻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至前 600年间传入朝鲜半岛,在公元前4至前3世纪传入日本。目前,稻米约是全世界一半人的主粮,这是 中国水稻别化及稻作农业为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 稻作农业,让长江流域原始先民们获得了稳定而丰富的生活资料,并从整体上改变了采集和渔猎的 经济形态,实现了文明的一次大飞跃。 (摘编自《水文化:中华文化的长江底色》) 材料二 万年以来中国稻作文明的演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历史进程,而且改变了中华民族栖 息地的文化空间结构。 第一,水稻的经济性特征,支撑了中华民族大规模人口繁衍,维持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性。驯化后的 水稻易于采收、颗粒饱满,十分符合人类社会的经济性原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粮,雏持中华民族万 年以来的人口繁衍。 【C-026】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据葛剑雄、袁祖亮等学者考证,从夏王朝到春秋末1500年间,中华民族的人口大体维持在1000 1300万人之间,战国末期大概达到3000万人;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已达5900多万。 但自西汉以后到明朝前期,中国人口始终在5000万上下浮动,一旦上升到五六千万的时候便进入停滞 期。其中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粮食供养能力是一大关键因素。能够跃上5000万台阶,长江流域的开 发和水稻技术的提升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江南水稻的单产要高于小麦,南方稻作还发展出一年两熟。 正因为有了长江流战的水稻的供养能力,才弥补黄河流域小米和小麦人口承载力的不足。但要把长江 流域的粮食运到黄河流域,就需要开凿一条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此,隋唐开通的大运河,贯通了长江 和黄河两大水系,成为沟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元朝定都北京,开启了京杭大运河的时代。绵延千年的 运河,不仅改变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让大半个中国沐浴在大运河的滋养中,也深刻影响了 中古时期中国的文化结构。 第二,稻作农业所培育的社会组织性,造就了中国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态。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国家 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于宗教观念”,都是“从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 济方式决定了文化形态。稻作农业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稻作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稻作生产方式形成了多样的文化形态。水稻的种植受地形、降水、光热等自然环境约束,需要丰富 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