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高中期中考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追求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使士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可贵、处于动荡时世的艰危与无奈。如何超越限制而达到不朽?立德、立功,非由自我能掌控,唯有立言可凭借自身努力获得。因而,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文学艺术来表达。 文学自觉,是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可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刘勰“立文之道”有形文、声文、情文,特别彰显语言之美。 (节选自《“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有删改) 材料二: 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起来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无论文学理论批评或是文学创作,都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这是人的觉醒促使文学“自觉”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 ① 诗歌的抒情功能在秦汉以前早已被人们认识,但儒家诗教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对诗歌的感情问题论述不多。《毛诗大序》讲到诗歌“吟咏情性”的问题,但在肯定“发乎情”之后又特别强调“止乎礼义”的重要。这是用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去规范、限制诗歌感情的表达。随着汉末社会大动荡、儒家思想失控而带来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学的抒情功能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抒情小诗的崛起,在当时是那样震撼人心,倒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有太多的惊人之处,其实主要就在“善言情”。 这一功能的强化反映到文学理论的研究上,就是陆机《文赋》中对诗歌特征的新概括:“诗缘情而绮靡。”这是对《诗》《骚》开创的优良传统和魏晋诗歌创作实践的科学总结,他不仅将“情”从“诗言志”的“志”中凸显出来,看作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而且大胆地摆脱了《毛诗大序》的“止乎礼义”的说教,代之以“绮靡”这一体现诗歌艺术本质的美学特征,这是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一次大解放。 (二) ② 魏晋时代,文学主体精神的解放和弘扬,有力地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开拓。以诗歌为例,魏晋以前,诗歌表现的空间基本上限于社会生活的领域;魏晋以后,诗歌突破原有的题材范围,将艺术触角伸向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界,实现了中国文学题材的一次大拓展。这一题材上的大突破,其实也只有在人的个体意识大觉醒,文学主体精神得到弘扬的历史氛围中才能实现。 田园诗与山水诗一样,也是在崇尚自然的思想的催化下产生的。它以冲决“樊笼”“尘网”,追求个性自由为先导,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辟出了又一片广阔的天地。陶渊明在《归去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