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题二 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 7年级 上册 历史 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 A.古人类的产生 B.早期的农业经济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1.[小切口·文字]下图的甲骨文可以佐证我国( ) B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很壮实、很健康的,还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耕牛养得不好、瘦了,当地负责管理耕牛的官,要跟着受到处罚。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当时( ) A.保护动物观念 B.百家争鸣局面 C.诸侯纷争状况 D.重视农业生产 D 3.[2024·安徽中考]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 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出现了文景之治,A项正确。 4.[2024·江苏盐城中考]《齐民要术》记载,随着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必然会把生产工具携带而来。适合南方的,可能有所推广;不适合的,则会不断改进。该著作所述现象( ) A.导致了东汉政权的衰亡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奠定了北魏统一的基础 D.推动了南北对峙的形成 B 5.[家国情怀]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这体现了“炎黄子孙”的( ) A.民族认同感 B.大同世界观 C.民族差异性 D.民族自豪感 A 6.[跨学科·音乐]汉朝时期,匈奴地区有歌谣: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一歌谣的出现反映了( ) A.秦长城发挥的巨大作用 B.汉朝疆域已达到祁连山 C.汉朝北击匈奴取得胜利 D.匈奴离开家园向西迁徙 C 7.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上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D.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是对中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对民族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所以“天子”与“可汗”并用体现了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B项正确。 A.有效管控西域 B.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中原物种丰富 D.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8.[情境题]小红同学在网上搜索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B 【外文名】The Silk Road 【开创期】西汉 【终点】大秦(在今地中海地区)和北非 【引进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9.[2024·广东中考改编]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 ) A.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中外交流的双向性 C.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C 10.[小切口·农业]某校历史学习小组以“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观察实物———了解生产工具】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我国历史上铁制农具出现于什么时期 它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有什么作用 (4分) 时期:春秋时期。(2分)作用: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2分) 【整理表格———概括农业措施】 统治时期 农业发展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