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86462

专题一 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期末复习课件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课件(统编版)

日期:2025-11-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3951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期末,复习,课件,专题,七年级,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专题一 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7年级 历史上册 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1.[历史解释]在彼此势均力敌的状态下,最合适的模式还是轮流做首领。这样可以把部落联盟的内耗减小到最少而全力对外,同大自然搏斗、同别的部族争斗来谋生存、求发展。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存在的必要性 B.世袭制诞生的基本条件 C.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 D.商汤灭夏的原因和结果 A 2.“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称。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西周的两次分封,扩大了统治范围,推动西周的版图不断扩大,B项正确。 3.[跨学科·地理]站在地理学的视角审视西周的两次分封,伴随变更封地与增加封国,西周经历着版图不断扩展与领属空间屡次增大的过程。该材料旨在强调西周(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建立了等级制度 D.稳定了周初政局 B 4.陈旭麓认为,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材料旨在论述( ) A.商鞅变法与统一的关系 B.选官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C.秦朝彻底摒弃传统政治 D.统一战争对选官的改造 B 5.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文化交流 B.经济开发 C.思想统治 D.地方控制 D 6.[2024·山东烟台中考改编]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能体现其政治“有为”的是( )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施了“推恩令” C.实行了尊崇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 B 7.[史料实证]下图所示为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扬州刺史”封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说明当时( ) A.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诸子百家学说日益流行 D.私人铸造钱币之风盛行 B 8.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推行分封制度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缓和民族间矛盾 A 【解析】西周时期奉行周礼、尊重当地风俗,体现诸侯国对地方的控制比较宽松。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旧的统治秩序瓦解,诸侯国纷纷实行变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重构统治秩序,A项正确。 9.鲜卑族营建的北魏洛阳城,其都城“中轴线”的设计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而不同的理念。这有利于( ) A.强化民族特色 B.加快北方统一 C.增强文化认同 D.发展建筑艺术 C 10.[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秦孝公即位以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为了走出内乱的阴影,与三晋抗衡,在当时激烈的争霸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扩充势力,变法图强成为初登大位又胸怀大志的秦孝公的必然的选择。秦孝公即位后,发布“求贤令”,商鞅携李悝的《法经》入秦,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人物登场。    ———摘编自徐秀梅、赵金科《商鞅变法 的历史评析及现实反思》 材料二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困难;那里又是鲜卑族保守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不利于改革,而洛阳是著名古都,且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水利枢纽。494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人口达到50万左右。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