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88002

上海市莘庄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633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上海市,莘庄,中学,2025-2026,年高,三上
  • cover
上海市莘庄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形影相吊。(《陈情表》)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引用《论语·述而》中的“ ”表达“欣于所遇”之乐。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4)《蜀道难》中“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写出了蜀道开辟的代价之大。 2.随着中国风的流行,大量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电视剧开始走红,但是其中有不少台词因为有语病而遭到网友吐槽。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款待不周啊,请各位见谅! B.恭喜小女喜结良缘,嫁了个好人家。 C.尊驾勤奋好学之精神,值得吾辈效尤。 D.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3.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恰当的是( )。(3分) 小未搜集了一段关于“人工智能(AI)”的新闻材料,并进行了阅读和思考。 。 , ; , 。 ①基于此现实需求,××社区开展“AI赋能,创新养老”主题科普活动,旨在通过系列讲座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设备基础操作”及“AI助手应用技巧”两项核心能力。 ②从线上社交、智能医疗到无现金支付,技术应用正在重构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③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认知差异的挑战:约15%受访老年人坚持认为“摆弄机器不如子孙照顾贴心”,拒绝学习操作智能设备。 ④随着AI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数字化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 ⑤这提示组织方需在后续活动中加强“技术工具性与情感联结性”的辩证阐释,通过子女协同学习、邻里互助小组等形式构建温暖的技术接纳环境。 A.④①②③⑤ B.②④①③⑤ C.④②①③⑤ D.②①③④⑤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16分) ①瑞典的马顿让大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某些章节与新闻报道,询问他们阅读的方式,分析他们对教科书与新闻报道的理解,并把5到6周之后的记忆保持作为学习成果来进行分析,借以揭示阅读方式与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阅读大体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着眼于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报道的要点有哪些,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结论。这是一种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新闻报道整体意义的阅读方式,利用此方式进行学习的学习成果是优异的。第二种,并不要求深度理解阅读内容,仅仅是发现问题点,或着眼于文章某个侧面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学习成果是不充分的。 ②据此,马顿揭示了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深度学习”寻求意义与知识、经验的链接,发现共同的范式与原理;而“浅层学习”是作为碎片化知识的暗记与再现,不寻求价值与意义,意味着无目的的学习。 ③比格斯与唐用动词归纳了两种学习的特征。“深度学习”的特征是多采用“反思”“运用于不同类型的问题”“提炼核心概念”之类的高阶认知技能,以求得真实性问题的解决。相反“浅层学习”的特征是多采用“记忆”“理解文本”“变换说法”之类的非反思性的机械记忆方式,以求得形式上的问题解决。 ④海倡导借助“概念地图”,把儿童“学习”的知识世界的变化与概念理解加以可视化。他不仅吸纳“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研究,而且吸纳贾维斯的“非学习”概念,来进行“学习”的分类,制订了“深度学习”“浅层学习”“非学习”的判定标准。在“既有知识”之间形成了有说服力的链接,体现了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变化,可判定为“深度学习”。“既有知识”之间并没有形成链接,未能显示出概念统整性的重建,并没有显示有意义的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可判定为“浅层学习”。 ,可评定为“非学习”。 ⑤世界各国重视“深度学习”的背景是,基于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刷新了学校教育的目标。面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单纯地灌输知识的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习得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能否直面周遭环境产生的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