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488298
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1062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云南省
,
临沧市
,
第一中学
,
2025-2026
,
年高
,
三上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我观察着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社交。二十年前,人们兴奋于网络聊天室里“匿名交流”的自由,坚信虚拟连接能深化人际关系;如今,当智能手机成为身体的“延伸器官”,我们却陷入奇妙悖论———明明“在线好友”数以百计,深夜 emo时,竟找不到一个可拨通电话的人。 这不是个体的偶然。我访谈过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学生抱怨“发朋友圈等点赞,像在演一场没人拆穿的戏”;职场人坦言“工作群消息轰炸,真正想聊的话却卡在输入框”;老人对着智能音箱说“晚安”,却在与儿女视频通话时,盯着屏幕里模糊的脸沉默。数字技术编织的连接网,看似让所有人“永不离线”,实则让交流成了标准化的“信息投喂”———表情包替代了真心的笑,简短回复消解了倾诉欲,连“共情”都能被算法拆解成“关键词匹配”。 更隐蔽的改变发生在“独处”的消失里。过去,独处是“吾日三省吾身”的沉淀,是与自我对话的契机;现在,“无聊”瞬间被短视频、游戏填满,我们恐惧真正的安静。年轻人说“洗澡都要带手机放歌,怕听见自己喘气声”;上班族周末“躺平刷手机”,看似休息,实则被信息洪流推着走。数字技术把“空闲时间”碾成碎片,我们在虚拟互动里疲于奔命,却忘了给真实的自我留一间“安静房间”。 这些观察让我不安。当我们用“已读不回”伪装洒脱,用“在线隐身”回避沟通,数字技术究竟是拉近关系的桥,还是隔绝心灵的墙?或许该警惕:我们正用“连接一切”的技术,创造着“最熟悉的陌生人”社会———看似紧密相连,实则孤独蔓延。 互联网所形成的连接并没有把我们联系得更紧密,却让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人们确保手机必须时刻在身上,仿佛那是自己的护身符。饭桌上,家庭成员很孤独地待在一起,每个人都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我相信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反思的转折点,必须采取一些行动,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才是能够决定怎样利用科技的人。 (摘编自雪莉 特克尔《群体性孤独》) 材料二: 《群体性孤独》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忽视了真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尽管与他人保持着联系,其交往却是浅层的,人们从在线联系中感受到的不是关爱和亲近,而是孤独和隔离。遗憾的是,特克尔的出发点存在偏误,她直接把数字社交导致群体性孤独当作事实,并依据过去的社会交往模式把“低头族”的行为判断为病态,而不是优先探讨沉浸于数字世界是否真的带来了群体性孤独。 数字技术赋能的连接泛在给社会带来了可见的变化,比如,生活中出现的“低头族”。这种现象作为普遍存在的事实,怎么可以被简单地诊断为社会病态呢?以“除夕夜团圆饭,人们都在低头看手机”为例,可以提出的问题是:身体同场是人所必需的吗?(所谓身体同场,指人们相聚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如果答案为“否”,那便意味着还存在其他满足人类群体性需求的形态。进一步的问题还可以是:依赖于身体同场的群体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如果是自然属性,那就是天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是社会属性,那就是社会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时候人都处在与他人身体同场的相处场景里,以至于人们把身体同场当作了社交的默认状态。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在没有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高一统编版语文 8.3《琵琶行并序》 课件+导学案+限时练(2025-11-19)
2025高考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2025-11-20)
2025高考高三语文病句主观题专题 复习讲义(2025-11-20)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一单元 导学案(含答案)(2025-11-20)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议论文写作指导之如何论证 教学设计(2025-11-20)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