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有这样一类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他们在进厂时就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包身工》,了解这个群体的生活。 导入 包身工 夏衍 95岁那年,夏衍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学习目标 XUEXIMUBIAO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家生平及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叙述脉络,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XUEXIMUBIAO 了解相关知识 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现代著名剧作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从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并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等,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林家铺子》《祝福》等 “夏衍”这一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使用的。 报告文学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报告”,是就题材来说,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文学”,是就表达来说,必须采用某种文学的表现手法,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及时性、文学性。 报 告 文 学 文体常识 真实性:这是夏衍同志于1935年“卧底”日本纱厂,做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掌握了大量有关包身工凄惨遭遇的第一手材料后写成的, 全为真人真事。 及时性: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 轻骑兵” , 其任务是迅速及时地“ 报告” 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本文写于1935年, 发表于1936年春,迅速及时。 文学性:本文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 但决不是简单的摹写, 粗糙的复制, 而是通过提炼、剪裁、精选角度、截取断面,并加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等艺术加工, 写成了一篇具有文学价值的“ 艺术的报告”。 基本特征: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作“机器”“灌装了的劳动力”,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 写作背景 另一方面,从“一·二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上海的工人运动重新抬头,日本资本家为了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需要用包身工来代替“外头工人”,因此这一时期的包身工人数突然增加了。 作者亲赴上海,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考察,目睹包身工的非人生活,用包含血泪的笔,撰写了这篇报告文学,愤怒地揭露了这个人间地狱的真相,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表达了中国人民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的信心。 1936年的这部作品,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本文是夏衍同志于1935年“卧底”日本纱厂,做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掌握了大量有关包身工的第一手材料后写成的, 全为真人真事,于1936年春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 《包身工》是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