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鲁 迅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国、英国等当代海军那里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全军覆没,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 今天,我们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中几种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学习文章中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在当下的意义,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学习目 标 文题解读 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 对事物或现象的系统看法或主张。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解读标题 从标题“拿来主义”可知,本文的体裁应该是哪一类文章? 议论文———杂文(文艺性议论文) 杂文 特点: 1.短小精悍、尖刻犀利。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议论说理形象化(历史典故、文学形象、轶闻趣事) 4.能够及时迅速反映社会政治生活,针对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杂文做了非常高的评价,说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可以说杂文就是他勇于斗争的武器。 可以说杂文就是他勇于斗争的武器。那什么是杂文呢?杂文:是兼有议论文的说理性与散文的抒情性特征的文体,是散文化的议论文。虽然他夹杂两种文体特征,说到底还是议论文。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 鲁迅像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写作背景 《且介亭杂文》 纠正字音 自诩 残羹 孱弱 冷炙 冠冕堂皇 倘使 骨髓 吝啬 徜徉 蹩 孱头 xǔ gēng zhì guān miǎn suǐ lìn sè bié càn chán tǎng cháng 自己夸耀。诩,夸耀。 懦弱无能的人。 礼尚往来: 冠冕堂皇: 残羹冷炙: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