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歌行体”这种诗体的特点。 赏析对比、衬托、比喻等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分析琵琶女的形象,领悟诗人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 《吊白居易》 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年—846年) 乐天 香山居士 中唐 现实主义 《新乐府》《秦中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杜甫铁杆迷弟 772年:遇水而生叫居易———《礼记》:君子居易以俟命。《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 782年(11岁):初识邻女叫湘灵———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787年(16岁)声名才子动京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98年(27岁)移家洛阳别湘灵———《寄湘灵》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800年( 29岁)以第四名进士及第———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801年( 30岁)吏部科考,相识23岁元稹 803年(32岁)以书判拔萃科登第,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804年(33岁)迁家长安,母拒与湘灵婚———《冬至夜怀湘灵》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06年(35岁)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试为歌之《长恨歌》(唐宪宗提其为左拾遗,这一时期大写讽喻诗。) 815年(44岁)被贬江州,途中偶遇湘灵父女,抱头痛哭。 816年(45岁)任江州司马,作《琵琶行》 831年(60岁)稹卒于武昌,作《梦微之》:君埋地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雪满头 846年(75岁)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白居易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白居易等人倡导的诗歌领域的一次变革。所谓“新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的,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由唐代诗人自创新题(不再沿用古乐府的旧题目),写作咏写时事的诗歌。这些诗不一定入乐(即不一定能配乐歌唱),但在精神和形式上继承了古乐府的传统(反映现实)。 新乐府诗三要求:第一是用新题,第二是写时事, 第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新乐府运动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创作变化 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曲、吟等源于乐府,原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其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 “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并”有“连”“附”“和”“并且”等含义。“序”其内容为介绍与诗文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等。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这四者都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 “歌”“行”篇幅较长,且多为叙事,是在歌唱中铺叙记事,通常是一种可以歌唱的叙事诗,如《短歌行》《兵车行》《琵琶行》《长恨歌》; “吟”“引”篇幅较短,重在吟咏情性(抒情),多含悲愁慨叹之意,如《游子吟》《梦游天姥吟留别》《李凭箜篌引》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