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89298

14.2《变形记》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48799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2,变形记,课件,26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变 形 记 卡 夫 卡 生平: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3年开始创作小说,其作品运用的是象征式手法,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强。 成就:开创了现代主义之一的象征手法,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失踪者》。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整篇小说共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关心着怎样还清父亲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写为了生存,家人只好打工挣钱,并且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原来一直爱着他的妹妹终于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化虫”字后的遭遇,描写了同事、家人各式各样的反应。 这里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其实是卡夫卡本人的自我投射,一个证据就是主人公的姓氏萨姆沙,中文翻译影响了大家的阅读理解,其实这个名字的原文是Samsa(读作zamuza),他是作家本人玩的一个文字游戏,是从他的名字Kafka脱胎而来。我们注意到,两个名字都由五个字母组成,而元音都是a,并且两个元音a在单词中的位置也完全相同,同时a之前的辅音也采用了相同的叠音,分别是Ka-ka与Sa-sa。,在中译本当中,很多译者都采用了近乎于约定俗成的名字“萨姆沙”,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显然忽略了主人公与作家本人的联系。作家本人自己也有一个很喜欢的妹妹,他曾经设想过,如果自己变成了废人,自己最喜欢的妹妹是否会因此嫌弃他 而《变形记》正是他将这一设想加以极端化的文学想象或者说实验。卡夫卡在这里是通过一个极端的事件来拷问家庭这一人类基本社会模式存在的意义。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对儿子粗暴而专制,卡夫卡一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他对于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哪怕一丁点儿的理解。 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无法达到父亲对他的期望。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 在他的作品中,关于万能的、神一样的父亲以及关于罪恶感的题材都经常有所表现,体现了卡夫卡矛盾的审父心理。 紧张的父子关系: 关于“甲虫”翻译其实也不太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