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衔接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衔接教学整体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因使用新版教材的三年级学生在二年级时未学习过,需要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开启时先补足相关的内容。本单元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掌握百以内加减法后,第二次系统学习整数加减法,也是整数加减法的最终阶段。从数学知识脉络来看,它上承 20 以内加减法的“计数单位起始认知”和百以内加减法的“进位退位初步体验”,下启小数加减法的计数单位扩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运算逻辑迁移,处于整数运算能力培养的承转中枢位置。 一、学生已有能力分析 为了精准把握教学起点,我们设计了以下针对性前测试题(100 份)。测试题型两大题,主要了解学生百以内加减法运算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对算理的表述达到能力层次水平进行评估。 【题 1】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346+212= 634-223= 选择任意一道题说说你的想法: 前测目标: 了解学生两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迁移到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中,算理算法掌握程度。 前测分析:第一题的完成情况如下表: 第一题(1)与第一题(2)的正确率分别达到 90%和 89%,表明学生能主动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经验迁移到三位数不进(退)位加减法运算中,掌握良好。因此,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删减了口算部分,将教学重点转向笔算训练,更好地贴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任选一道题说理”环节中,能够完全正确表达算理的学生占 44%,另有 51%的学生能正确表示算法但算理表述不清晰,还有 5%的学生完全无法说明算 理算法。这一结果反映出教学时老师们需要从注重“会算”进一步转向强调“理解算理”,引导学生真正把握运算的本质。 【题 2】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两位数: 146+28= 236-43= 前测目标: 了解学生三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加、退位减的运算掌握情况。前测分析: 通过对“146+28”(进位加)与“236-43”(退位减)两题的答题情况分析发现,在三位数加两位数的运算中,83%的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但另有 10%的学生因未能真正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与“进位规则”而导致失分。而在退位减法中,正确率为 78%,低于无退位的减法题目,部分学生在执行“退 1 当 10”这一具体操作时仍存在困难。 这一结果表明,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掌握运算方法,更应引导他们“知其所以然”———理解运算背后的原理。如此,才能在夯实运算技能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 二、衔接教学整体设计 (一)单元结构调整 新教材将原三年级上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两个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调整至二年级下册,共安排 9 课时。这一调整并非 简单的内容合并,而是体现了教材编排理念的深层变革,具体变化如下: 一是原三年级上册的两个单元分别侧重口算和笔算,而新教材因百以内口算与笔算已在一年级下册完成教学,故删除了专门的口算内容,将重点放在笔算上。这一调整使教学目标更集中,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教学,同时提高了学习起点,直接从较复杂的笔算情境入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二是知识前移。原教材中“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属于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单元的内容,新教材将其提前至本单元,与加、减法计算形成有机整体。这一调整的依据是: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加法和减法,对其意义已有初步理解,此时引入各部分间的关系(如“加数 + 加数 = 和”“和 -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等),既能深化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又能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工具,同时为初中代数知识埋下伏笔。三是强化了估算意识与运算策略。尽管删除了口算内容,但新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