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90271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解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3次 大小:3163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答案,纲要,历史,中外,必修,解析
  • cover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课堂活动】 活动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在三教的发展过程中,儒学的地位最为稳固) 基础梳理: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中圈画、记录) 1、儒学的发展: (简述儒学自汉至唐的发展概况。) (1)“儒家独尊”的地位是在什么时期确立的? 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危机的原因有哪些?结果怎样? ①儒学出现危机:佛教、道教兴盛并冲击、威胁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自身存在缺陷和不足。 ②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3)“三教合归儒”的主张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 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4)唐朝奉行什么样的文化政策?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目的是什么? 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②唐中期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的发展: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简述道教自汉至唐的发展概况? (1)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2)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 3、佛教的发展: (1)佛教在什么时期传入中国?佛教在什么时期渐趋本土化?唐朝武则天时佛教有何发展? 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②魏晋南北朝: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逐渐在中国盛行。 ③唐朝武则天时期:佛教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时而受尊崇,时而备受打击。备受打击的原因有哪些?例举佛教时而受尊崇,时而备受打击的史实和影响。 原因: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表现: ①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武则天时,尊崇佛教。 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反佛,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③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等先后四次灭佛。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魏晋玄学:(了解即可)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 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 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 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 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特点?(注意总结) (1)思想活跃,出现多元特征; (2)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 (3)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最稳固)。 问题探究 1、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佛教、道教盛行的背景。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 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