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二、学习目标 1.联系清朝前中期特定的国内国际背景,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经济文化成就及其特点。 2.运用相关史料,了解清朝前中期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新变化,理解文化领域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探究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3.通过中西对比,了解这一时期东西方发展的差距,尝试探究出现差距的原因;以史为鉴,涵养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材料1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示意图 材料2 材料3 材料4 材料5 2.思想领域的变花 材料1 材料2 (1)根据材料1,概括明清时期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材料2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2)根据材料2,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简析这些新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3 明清时期,政府改革赋税制度,从而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增加农产品产量,还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并且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开始出现手工作坊,打破以往“男耕女织”生产局面,并且出现劳动分工现象,为创造更多的社会商品提供了契机,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材料4 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起到刺激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即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商人的人身控制。 ———岳麓书社2004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发展历程》 材料5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3)根据材料3、4,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概括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材料6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明代和清初都曾实施“海禁”,并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多次颁令实行矿禁。成本低廉的“男耕女织”家庭生产结构长期滞存,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也迫使一些商人和工场主转而投入“衣租食税”的土地剥削之中,从而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岳麓书社2004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发展历程》 (4)根据材料6,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阻碍新经济现象发展的因素。 2.思想领域的变花 材料1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