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5年广东惠州、佛山中考作文题看2026年中考作文趋势 一、引言:一道题目背后的教育转向 2025年,广东惠州、佛山的中考作文题以其独特三段式材料组合,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道题目选取陶行知先生的三句名———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思维体系。 这道题目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既延续了中考作文关注学生成长的传统,又创新地通过多文本关联的方式,将“自立-创造-坚守”这三个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逻辑链。这种命题形式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着重检验其思辨能力、价值判断和生活实践能力的综合水平。 当我们把这道题目放在近年来中考作文改革的大背景下审视,就能更清晰地把握其创新意义和指向性。本文将以这道题为主要案例,结合全国各地中考作文的演变脉络,深入分析2026年中考作文的潜在趋势。 二、命题创新:从“单点立意”到“系统建构” 1、惠州、佛山题的突破性设计 惠州、佛山题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其结构化命题的设计思路上。三道材料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在逻辑: ①基础层:“自立精神”(第一句话)———强调个体独立人格的养成。 ②发展层:“创造意识”(第二句话)———将创造从精英专属推向大众日常。 ③升华层:“逆境坚守”(第三句话)———界定真正有价值的创造品质。 这种“三段递进式”的命题结构,在中考作文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它打破了传统单点命题(如2024年广东卷“当好自己故事的主角”)或二元对立命题(如2023年某地“快与慢”)的局限,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思维空间。 2、全国命题的协同演进 这种创新并非孤立现象。纵观2025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类似的改革趋势: ①上海卷“相互成全”———突破单向思维,强调关系的双向性。 ②成都卷艾青诗歌材料———从“付出与收获"”的辩证关系中探寻成长真谛。 ③广州卷“我与我们”———在个体与集体的张力中寻找平衡点。 这些题目虽然形式各异,但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从考查单一价值观念转向检验复杂情境中的价值权衡能力。比如2025年重庆卷“天空”,既可以从空间意义解读,也可以从精神自由、生态保护等多维度展开,充分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3、2026年趋势预测 基于这一演进逻辑,2026年中考作文命题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①材料组合多元化:图文结合、古今对话、多观点对举等复合型材料将更常见。 ②思维要求立体化:单纯的情感抒发或事例堆砌将难以获得高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刻的哲理思辨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③价值引导隐性化:直接的价值说教将进一步减少,代之以蕴含丰富解读空间的生活情境或文化素材。 三、思维升级:从“线性表达”到“多维思辨” 1、思辨能力的核心地位 惠州、佛山题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内在的思辨张力。三则材料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解释空间: ①“自立”是否意味着完全拒绝帮助? ②“人人可创造”与“艰难困苦中的创造”是何关系? ③在强调自立的同时,如何理解团队协作的价值?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该题不再是简单的价值认同测试,而成为思维质量的试金石。考生必须在有限时间内理清概念关系,构建自洽的逻辑体系,这需要相当成熟的思辨能力。 2、近年考题的思辨轨迹 回顾近三年的中考作文题,能清晰地看到思辨要求的持续升级: ①2023年北京卷“我的能量之源”———相对单向的价值追寻。 ②2024年浙江卷“寻找平衡点”———开始涉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③2025年上海卷“相互成全”———要求在多维关系中把握本质。 这一轨迹显示,中考作文正在经历从“感受表达”到“观点论证”的深刻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