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经纬度范围大致为 73°E-135°E、4°N-53°N。 疆域范围:陆地总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领土四至点为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至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曾母暗沙。 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 1.8 万多千米,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渤海为内海);领海宽度 12 海里,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 300 万平方千米;拥有台湾岛、海南岛等众多岛屿,2012 年设立三沙市管辖南海诸岛。 众多邻国:陆地国界线长约 2.2 万千米,有 14 个陆上邻国;与日本、韩国等 6 个国家隔海相望。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演变:古代有九州制、郡县制、行省制等,现行行政区划源于元朝行省制。 现行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共 34 个省级行政区(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北京为首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省级行政区细节:各省级行政区有简称(如京、沪等)和行政中心(如北京、上海等);部分省级行政区有两个简称(如四川简称川或蜀)。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人口数量: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总人口约 14.4 亿,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经历了快速增长后增速放缓,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人口分布:以黑河 - 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密集(占 93.5%),西北半壁人口稀疏(占 6.5%);东部、沿海、平原等地区人口多,西部、内陆、高原等地区人口少。 人口政策:20 世纪 70 年代推行计划生育,2021 年调整为 “三孩政策”,目的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民族构成:共 56 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 91.11%),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各民族地位平等。 民族分布:特点为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民族文化与政策:各民族有独特传统文化(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2/3。 山脉分布:东西走向(如天山 - 阴山、昆仑山 - 秦岭、南岭)、南北走向(如贺兰山、六盘山)、东北 - 西南走向(如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长白山 - 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 - 东南走向(如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86 米)。 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使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较低);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东南多,西北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根据干湿程度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 气候类型:东部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 季风影响: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 - 阴山 - 贺兰山 - 巴颜喀拉山 - 冈底斯山为界;夏季风带来降水,其进退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