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类型相同。 B.“君子不齿”的“齿”和《劝学》中“非能水也”的“水”活用类型不相同。 C.“养于从父兄”的“于”与《师说》中“不拘于时”的“于”的用法相同。 D.“长庆四年”与《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一样,都是年号纪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 判,以此倡导从师学习。 B.韩愈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但他认为士大夫之族本就应该比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高明,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C.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他曾言辞激烈地反对王公士庶过分地追随佛教,因此触怒 皇帝,直接被贬到江陵任缘曹。 D,韩愈待人不因自己荣辱沉浮而态度有别。他年轻时与孟郊、张籍交好:在仕途通达时, 仍跟住昔一样与他们交谈宴饮,论文作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14.柳宗元说:“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结合材料二概括能体现 韩愈“不顾流俗”品格的具体事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计两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征。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 B.领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 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 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 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2)南宋戴埴说“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 体现这一评价的两句是:“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分 别从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角度刻画了周瑜担任三军统帅时年轻有为、踌躇满志的 形象。 (4)莘莘学子要把《劝学》中的“ ”当成座右铭, 勉励自己要持之以恒,因为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以“留白”来实现“以无胜有”的艺术之妙,展现更丰 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一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制造 强国,无论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 甲 。中国要实现制造 业的转型升级,真正缺乏的不是钱和枝术,而是一种谦虚进取、克己奉公、忍耐执着、一丝 不苟、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然而,①自进入大工业时代以来,②中国传统分散化的手工生产方式迅速调落,③传统 工匠日浙沦为社会的边鲸甚至机器的附庸,④技术甚至发展为压制与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部 力量。⑤虽然不能说工匠精神消失了,但在机器化和标准化社会生产条件下,确实被削弱和 忽略了。 工匠精神在当下中国的倡导, 乙 :社会的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