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Unit4 project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英语 年级 高一 学段 必修二 版本章节 2019年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使用WHEN, WHY, WHAT三个维度介绍一个节日。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起源和活动。 3. 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介绍节日的三个维度(WHEN, WHY, WHAT)并组织成连贯语段。 难点:准确使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能进行简单的口语和书面表达; 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一定了解,但用英语系统介绍的能力仍需提升。 教学准备 PPT课件、节日图片、小组活动任务单、板书设计、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含AI应用) 1. 感知与导入 看图猜节日游戏 展示万圣节、圣诞节、亡灵节等图片,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1. 激发兴趣:通过游戏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 激活背景知识:调动学生关于中外节日的已有认知,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3. 引入主题:自然引出本课核心———如何介绍一个节日。 互动式课件:使用PPT的动画或触发器功能,点击图片后显示答案和关键词,增强互动性。 2. 框架建构 讲解与示范“WHEN, WHY, WHAT”结构 - WHEN: 节日时间 - WHY: 节日起源与意义 - WHAT: 节日活动与习俗 以“亡灵节”为例进行完整示范。 1. 提供思维框架:为学生提供清晰、可操作的介绍节日的逻辑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2. 聚焦核心信息:帮助学生抓住介绍节日的关键要素,避免内容散乱。 3. 示范引领:通过范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如何将三个要素组织成连贯的语段。 可视化思维工具:使用“图形组织器”或“思维导图”软件(如XMind),动态呈现WHEN-WHY-WHAT结构,使知识结构更直观。 3. 合作探究与实践 小组活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学生分组选择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运用WHEN-WHY-WHAT框架进行讨论和内容组织。 1. 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构建知识。 2. 学以致用:将刚学到的框架立即应用于真实任务,实现知识内化。 3. 文化传承:在英语学习中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AI辅助信息检索:引导学生使用AI工具(如文心一言、ChatGPT)快速查询节日的英文起源故事或生词,提高信息搜集效率。 4. 展示与输出 小组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派代表用英语向全班介绍所选节日,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倾听与评价 1. 锻炼口语:提供真实的英语口语输出机会,提升表达能力。 2. 成果检验: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学生对框架的掌握情况。 3. 多元评价:通过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促进学生反思与进步。 AI口语教练:让学生使用“英语趣配音”、“流利说”等App的AI评分功能,在展示前进行演练,纠正发音和流利度。 作业设计 写一篇8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向外国朋友介绍中秋节,内容包括时间、起源和主要活动。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连贯,适当发挥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WHEN: 时间 WHY: 起源/意义 WHAT: 活动 例:The Mid-Autumn Festival falls on... It is celebrated to... On that day...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游戏导入和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部分学生能运用所学结构介绍节日。部分学生在表达文化内涵时仍有困难,后续需加强词汇和句型训练。 | 可考虑引入AI语音评价工具,辅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