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巫术仪式和祭祀文化。先民们希望通过巫术仪式和祭祀活动表达自己 的虔诚,以期获得上苍天神的庇护,免灾致福。礼,源于天地之道,礼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体现在对天地之序的遵循 上。人是由天道化生的,顺承天道来治理人情是礼文化的发生逻辑。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长幼、远近、 尊卑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 “乐”的发生逻辑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礼记·乐记》把音乐分为声、音、乐三个层次。第一个 层次是“声”,自然界的一切声响均在此列。第二个层次是“音”,“声成文,为之音”(《礼记·乐记》),“音”的层面体 现出的是人为的程序,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第三个层次是“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 也”(《礼记乐记》)。在儒家看来,真正可以称得上“乐”的,必须是风雅中正的德音。乐文化,通过与礼文化形成 功能相异却取向相合的张力结构,而通达礼文化之精神内核,并与其相得益彰。 礼乐文化兴于三代。从《周礼》《仪礼》《礼记》的相互印证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周时期以五礼为核心的 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衣、食、住、行、婚丧、朝聘、祭祀、征伐等方方面面都纳入了礼乐制度,无论是天 子、诸侯、公卿、大夫、士还是普通百姓,均须依礼行事,以求上下相安、万民和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公 对礼乐文化的整合使礼乐获得了统一的形制,这对礼乐文化的流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真正把夏尊“天命”、 商信“鬼神”的文化传统带入了“明德慎罚”的“礼乐文明”。 夏商周三代已成的礼乐,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释仁入礼,提出了内仁外礼的 伦理模式。因为有“仁”这个儒家的最高价值成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 伦理发生了转型。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把礼乐思想中蕴 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为政以德的价值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规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为人们“循礼” 寻找内在动因,从而莫定了一整套基于个体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价值依据。 (摘编自李焱《从“事神”到“爱人”一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 材料二: 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中国之所以能相须为用,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周旋揖让的礼节中,就蕴含着音乐的 韵律。礼是一种音乐化的举止行动,在一些典礼中常常需要配乐:而在乐的演绎中,除了它在相对于礼的外在性 上要配合着礼的践履,在乐之内在性中,也有着礼的理性精神的渗透与节制。以此为背景,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 乃至艺术,像乐那样被纳入美学领域,这只是作为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的基础。而在现代学术视野下论述礼 与乐的相互渗透与涵摄,则是重构礼乐一体化论述的关键所在。 在从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着眼去探究传统礼乐时,也有很多现代学人习惯于把礼视为单纯的伦理规 范,与艺术无涉,在学科归属上归为伦理学、政治学:将传统的乐视为单纯的审美艺术,单纯高扬其审美特性,而忽 略其内蕴的伦理道德观念,忽略传统的乐在审美之外的象征之维,即向伦理、政治和宗教敞开的维度。由此,传 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被割裂开来,而成为两个几乎不相关的领域,这就遮蔽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本然。 而从美学的视角,礼和乐都是被看作既善且美的,且礼音乐化、艺术化了,而乐则礼仪化、道德化了。换句 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