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1000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4219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性,理解列强侵华与中国落后的根源,明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 2.时空观念:梳理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的关键节点,结合战争形势图,明确战争进程与不平等条约的空间影响,将事件置于世界殖民扩张大背景下定位。 3.史料实证:研读《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史料原文,提取核心条款,结合时人日记、书信等,实证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辨析史料的立场与价值。 4.历史解释:从主客观角度解释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阐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避免片面归因。 5.家国情怀:铭记战争屈辱与人民抗争,体会林则徐、邓世昌等爱国志士的精神,认识国家富强与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民族复兴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与爆发原因,明确工业革命是列强侵华的根本动力,鸦片走私与贸易冲突是直接诱因。掌握《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如割地、赔款、通商口岸开放等。理解战争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影响,包括主权破坏、经济结构变动、思想觉醒等。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等史实及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区分二者内涵及相互关系。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明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延续与扩大。辩证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认识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影响,既带来灾难,又催生近代化起步。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以文物见证历史伤痛 展示两件历史文物图片:一是虎门销烟纪念碑局部,展现民众销毁鸦片的壮阔场景;二是《南京条约》抄本片段,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不平等条款。提问:“这两件文物分别关联着19世纪中国的重大事件,前者是反抗的壮举,后者是屈辱的印记。是什么让曾经辉煌的中华帝国,在短短数十年间陷入如此境地?两次鸦片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第一次鸦片战争———屈辱的开端 1.战争爆发的背景:世界与中国的碰撞 从世界维度看,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外殖民扩张成为必然。从中国维度,清朝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对外国商品需求极低,反而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不仅掠夺中国白银,还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补充史料:展示19世纪初中英贸易数据对比表(文字描述),如1821-1839年英国输华鸦片数量从4000箱激增到4万箱,中国白银外流达1亿两以上,让学生直观感受鸦片走私的危害。 2.战争的进程:从反抗到妥协 首先讲述中国的反抗行动———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他下令收缴鸦片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共计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之举,捍卫了民族尊严,但也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随后梳理战争进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海面,战争爆发。英军沿海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清政府被迫宣战。1842年8月,英军抵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强调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争,如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斗争,击退英军进攻,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3.《南京条约》及后续条约:主权的破坏 详细解读《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