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1207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4327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的阶级本质(封建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代理人),理解政治动荡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明确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是生产力发展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把握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2.时空观念:梳理1912-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的时间线,定位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五四运动等关键事件的时空坐标,结合军阀势力分布图,明确皖、直、奉等派系的地域范围,将中国发展置于一战前后世界格局中审视。 3.史料实证:研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十一条》等史料,提取北洋军阀破坏民主的证据;结合民族工业统计数据,实证“短暂春天”的表现;通过《新青年》文章片段,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辨析史料的史料价值。 4.历史解释:从内外因角度解释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与衰落的原因,阐释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说明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的内涵,客观评价北洋军阀统治的多重影响。 5.家国情怀: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捍卫民主的执着,体会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传承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创新勇气与五四运动青年的爱国激情,增强对国家民主与科学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北洋军阀统治的政治特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破坏《临时约法》、解散国会、修改总统选举法)与护国战争的意义;军阀割据的成因(帝国主义分赃、地方势力崛起)与危害。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背景(一战爆发、政府政策、群众运动)、表现(厂矿数量、资本增长)与代表企业。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口号(民主与科学)、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礼教);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经过与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动荡与经济发展并存”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辨析新文化运动中“破旧”与“立新”的辩证关系,认识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阐释五四运动从“爱国运动”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升华过程,明确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作用;把握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内在关联。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以矛盾现象引发思考 展示两组对比材料:一组是1915年袁世凯祭天复辟的照片,画面中他身着祭天礼服,仪式隆重;另一组是1916年上海某纱厂工人加班生产的场景,机器轰鸣,产销两旺。提问:“同一时期的中国,为何一边是封建帝制的复辟逆流,一边是近代工业的蓬勃发展?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还存在哪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逻辑?”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政治动荡———民主与专制的博弈 1.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与复辟帝制 首先梳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的统治措施:政治上,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先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后废除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实力,削弱革命党人武装;外交上,为换取帝国主义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1915年),这一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成为其复辟的重要筹码。 详细讲述复辟帝制的进程:1915年,袁世凯授意亲信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立宪;随后通过“国民代表大会”投票,以全票“赞成”君主立宪,推戴其为皇帝;1916年元旦,袁世凯正式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 介绍反袁斗争———护国战争:袁世凯的复辟行径遭到全国人民反对,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等省相继响应。在全国反袁浪潮下,北洋军阀内部也出现分裂,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6月病逝,护国战争捍卫了共和制度,粉碎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