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目录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堂堂大元, 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 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徐达北伐,是明朝灭元之战的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经过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显示了徐达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徐达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用兵如神,是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此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此役更是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可谓千古奇功。 1.明朝的建立:元末农民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南方大部分地区。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明军北伐,推翻了元朝。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太祖器重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连呈送给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过目。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皇明祖训》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原因: a.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b.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宰相职权扩大。 c.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专权擅政。 d.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措施: a.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b.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影响: a.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缺少制约皇权机制,没有法定辅臣,以致宦官专政。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八日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