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唐山遵化市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阅读(67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样式雷”:打破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的“失语症” ———专访著名建筑史学家王其亨 记者:中国古建美在哪里? 王其亨:这些年来,世界学术界对中国建筑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多数学者认为全世界除了中国,并没有自然美的审美体系,但是在中国,自孔子倡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后,自然美的审美命题在魏晋时就已高度理论化,并和建筑结合起来。我们的古代诗文描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小桥流水人家”,都有自然美的意境,均把描写的主体对象对准了建筑和环境。 换一句时髦的话说,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地栖居”,其实在几千年来的中国已无处不在。远到班固在《西都赋》里描写长安的壮丽宏大和宫殿的奇伟华美;近到几十年前的湘西农村,当地百姓只要有一点文字表达能力,就会张贴楹联赞美建筑和环境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还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日本学者山田庆儿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就发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经常用到建筑术语。沿用到现代,比如“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沟通桥梁”等均是如此。另外,“开门见山”“门当户对”已是大家常用的成语。门还是体现中国人智慧的建筑结构———《周易》讲乾坤,门打开属于乾,关上属于坤。 门一开一关就是变化的过程,而往来无穷谓之通,有无往不复、生生不息之意。所以我们要提升文化自信,客观地看待中国古代建筑的贡献。 记者:“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评为世界记忆遗产,打破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失语症”。归纳起来,中国建筑对世界建筑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王其亨:“人类应该尊重环境”的价值观念,应该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本质也最大的贡献。早在《中庸》便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说法,呼吁通过个人的至诚和努力,实现与天地和谐共存。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也影响了中国建筑的观念:我们从来就意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善待它。 100多年前,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考察至清东陵时,赞叹其为“天才的设计”。为什么?首先选址于山川壮美之处,其次陵园建筑群配合山水胜势。尤其神道上所有的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轴线上的对景设计全为双向甚至是三维乃至四维的立体景观关系。“这么大气磅礴又精微细致的景观营造,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能成为世界级景观建筑教科书内的伟大范例。” 按中国的古建观念,建筑从属于环境,自然和人文的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和建筑创作的本体。清东陵这种源于自然法则的建筑思想,和西方建筑的认知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环境是建筑的从属与服务”,而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本末倒置”。 记者:-- 王其亨:因地制宜,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如传统建筑在防水上体现了智慧。四川传统的瓦房,瓦面从房梁起自然下垂。如果雨大漏水,在屋子里拿一根竹竿把瓦片拨一拨就不漏了。四川的古建很多也不做油漆,直接原木使用,就是因地制宜。因为四川空气湿度大,如果油漆封木,地底下的潮气进入木头后出不来,木柱就会霉变招白蚁。 中国古建体现智慧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南方潮湿多雨,尽管有瓦屋面排水,但房檐下被水浇的木柱根往往容易糟朽,所以古人发明了穿斗式建筑。这种结构哪怕把一根柱子锯掉都还能保持稳定。而北方的房屋要考虑防风以及冬天大雪的荷载,瓦面做得很厚,满足抗风、保湿、隔热的需求,所以北方的古建,最经济合理的就是抬梁式结构。 如果说民国时期营造学社对中国古建的调查,解决的是中国古建有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我这几十年的研究,主要解决的就是中国古建为什么用木结构、大量采用单层建筑少用高层以及怎么设计的问题。 记者:影响中国古建选址和设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