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1736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4302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发展(如工具进步、农业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根本动力,理解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演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梳理距今170万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历史时序,定位元谋人、北京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夏商周等关键时空节点,结合考古遗址分布图,明确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核心区域的发展脉络。 3.史料实证:结合北京人遗址、良渚古城遗址等考古成果,提取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结构的信息;研读《尚书》《史记》等文献片段,辨析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的价值,实证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4.历史解释:从自然环境、生产技术等角度解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阐释夏商周“天下共主”政治模式的内涵,说明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相互关系及历史作用。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华文明悠久的起源与连续发展特征,感受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认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发展脉络: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特征,新石器时代(仰韶、河姆渡、龙山、良渚文化)的农业发展与社会分化。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特征:夏朝的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及考古实证(二里头遗址),商朝的政治统治(内外服制度)与文化成就(甲骨文、青铜器),西周的制度创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及核心内涵。 2.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内涵,明确各文化区系的交流融合是核心动力。辨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在联系,认识二者“血缘与政治结合”的本质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区分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的不同价值,理解“二重证据法”在研究早期国家中的应用,如二里头遗址与夏朝历史的印证关系。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导入:以考古发现唤醒历史记忆 展示两组图片: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玉琮,其纹饰精美、工艺精湛;二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造型规整、蕴含礼制特征。提问:“这些文物分别来自距今5000多年和3000多年前的古代遗址,它们不仅是先民的生活用品,更承载着早期中华文明的密码。玉琮的神秘纹饰、青铜爵的礼制象征,诉说着怎样的历史故事?中华文明是如何从远古走向早期国家的?”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原始群落到文明曙光 1.旧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萌芽(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1万年) 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定义: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重点讲述代表性早期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已学会使用火);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学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改善了生存条件,促进了体质发展)。 补充说明: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活动范围相对有限,但为后续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悠久历史。 2.新石器时代:文明曙光的出现(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4000年) 强调新石器时代的核心变化: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人类从采集渔猎转向定居生活,这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 分区域介绍典型文化遗存,体现“多元起源”:一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绘陶器为特征,农业以种植粟为主,聚落遗址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有固定的房屋和墓葬区,展现了定居生活的风貌);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