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1874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4281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5-2026,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战国末期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是秦统一的根本动力,理解统一国家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把握制度创新与国家稳定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梳理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的历史时序,定位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陈胜吴广起义等关键事件的时空坐标;结合秦朝疆域图,明确秦统一的疆域范围及对边疆的管辖,将秦的发展置于同期世界文明(如孔雀王朝)背景中审视。 3.史料实证:研读《史记·秦始皇本纪》《睡虎地秦墓竹简》等史料,提取秦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结合秦兵马俑、万里长城等考古遗存,实证秦代军事与工程建设水平;通过秦简法律条文,分析秦暴政的表现,辨析史料的价值。 4.历史解释:从内外因角度解释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阐释中央集权制度中“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说明秦速亡的原因与“暴政”的内在联系,客观评价秦统一及制度创新的历史作用。 5.家国情怀:感受秦统一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意义,认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价值;从秦代制度创新中汲取治理智慧,从秦速亡中认识“民本”的重要性,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战国末期经济发展(铁器牛耕推广)、民族交融加深、法家思想指导、秦国实力优势(商鞅变法成效)。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至高无上)、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制度(郡县制)的核心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军事(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设郡县)。秦速亡的原因:暴政(赋税沉重、徭役繁重、严刑峻法)与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的历程。 2.教学难点 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集权”本质,辨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根本区别(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阐释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里程碑”意义,明确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辩证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区分“统一功绩”与“暴政危害”的不同维度;认识秦代“制度先进”与“统治短命”的矛盾现象及其深层原因。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以文物见证统一气象 展示两组文物图片:一是秦兵马俑军阵全景图,千军万马气势恢宏,展现秦军的强大战力;二是秦统一货币“半两钱”与统一文字“小篆”的拓片,形制规整统一。提问:“这两组文物分别见证了秦的军事力量与治理智慧。战国纷争数百年,为何是秦国最终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统一后的秦王朝建立了怎样的制度来巩固统治?又为何如此强大的王朝却二世而亡?”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秦的统———结束分裂的历史必然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一是经济基础,战国末期铁器牛耕的广泛推广,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形成了统一的经济市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民族基础,长期的诸侯纷争中,各民族频繁迁徙、交融,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统一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三是思想基础,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为秦统一提供了理论指导,顺应了时代需求。 从主观条件看:一是秦国实力优势,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秦王嬴政的个人作用,他具有雄才大略,任用李斯、王翦等贤才,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正确战略,分步推进统一战争。 2.统一的过程与意义 讲述统一历程:公元前230年,秦首先灭掉弱小的韩国,拉开统一战争的序幕;随后按“远交近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