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在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细节方面作用突出。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类报刊层出不穷,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来源。所以笔者选取《申报》《时报》《大公报》《新青年》等著名报刊杂志,以其报道和记载贯穿本课设计,以期充分还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各种细节。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二课,上承第18课《辛亥革命》,下启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内容既是前一阶段辛亥革命的继续,又是下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铺垫,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社会面貌,主要分为四个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本设计重构了第一、二子目的结构,将本课内容解构为:“守旧之乱象———北洋政府专制混战”“革命之抗争———革命党人捍卫共和”“社会之新貌———经济、生活新气象”“革新之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四个部分,从新旧交替中提取北洋时期的历史特征。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史事有一定的了解,且能够初步把握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但思维缺乏整体性和思辨性,对民国初年民主与专制的博弈、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还缺乏深入了解和理性认识,外加本课内容空间跨度非常大,学生对整体的把握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时需补充一定的史料,尤其是可以凸显时代特色的报刊史料,以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用辩证的视角探寻历史发展的线索。 教学目标 了解北洋军阀割据混战,走向专制局面的经过,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结合报刊史料、图片概括民国初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结合《新青年》史料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4.理解新文化运动对社会思想、文化革新的推动作用,感悟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以图片和报刊史料展示新变化)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报刊史料以概括内容) (二)教学难点: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直观展示历史地图、表格和报刊时评分析)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史料分析、对比解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表格、报刊文字材料、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守旧之乱象———北洋政府专制混战 革命之抗争———革命党人捍卫共和 社会之新貌———经济、生活新气象 革新之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中华民国国歌的变化: 《五族共和歌》(1912)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卿云歌》(1913-1915) 卿云烂兮,卿云烂兮,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提问:《五族共和歌》指出要“旧邦新造”,《卿云歌》则说“时代改变,天下已不是一个人的天下。”中华民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