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 ———费正清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新课导入 时空定位: 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1912-1928)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袁世凯 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 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十六年,大体分为4段: 袁世凯统治4年,皖系主导4年,直系主导4年,奉系主导4年。 直系军阀 皖系军阀 奉系军阀 冯国璋曹锟 吴佩孚 段祺瑞 张作霖 革故鼎新 课标要求: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共和与帝制的徘徊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今之标立宪主义以为国体论之护符者,除非其于立宪二字别有解释,则吾不敢言。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不忍于共和之敝,而欲以君主专制代之,谓为良图,实所未解。今在共和国体之下而暂行专制,其中有种种不得已之理由,犯众谤以行之,尚能为天下所共谅。今如论者所规划,欲以立宪政体与君主国体为交换条件,使其说果行,则当国体改定伊始,势必且以实行立宪宣示国民。宣示以后,万一现今种种不得已之理由者依然存在,为应彼时势之要求起见,又不得不仍行专制,吾恐天下人遂不复能为元首谅矣。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1915年8月20日),《大中华》第1卷第8期 思考:中华民国建国后 围绕国体所发生的种种争端? 共和 专制 VS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共和与帝制的徘徊 北洋军阀(袁世凯) 革命派(孙中山) VS ①1912年3月10日,袁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20日,“宋教仁案”。 孙领导发动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②1913年11月,袁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孙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袁。 ③扩大总统权力。 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革命党人起而反抗,发动护国战争。 ④1915年8月,为复辟积极制造舆论,筹安六君子请愿。 1. 对内争斗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共和与帝制的徘徊 护国战争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共和与帝制的徘徊 材料一:革命之目的,在巩固共和,刷新政治,使国家循文明进化之轨道,使人民有自由活泼之精神,非单纯讨袁,如古昔之清君侧,如个人之报私仇比也。……然全国之政象,倘仍旧观,共和之真际,犹未确立,则革命之目的,仍可谓无丝毫达到,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则不如不拒以待时机之为愈。……如此,讨袁之目的虽达,而革命之目的终不得达,是非更大扫除,再次革命,恐所谓国利民福,仍无着也。夫天下重器也,革命危事也,今乃因去恶不尽,为德不卒,至将天下重器,一摘再摘,岂吾人救国之志所忍言,亦岂国人厌乱之心所能任。 ———黄季陆等:《革命文献》第47辑,第619-620页。 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1914年8月,日本利用一战欧洲列强无力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2. 对外妥协 “二十一条”分为五号,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