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2036

广东省肇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524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答案,试题,语文,测试,次月
  • cover
广东肇庆市2025-2026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测试卷及答案 在小说阅读器中沉浸阅读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人们既用“国士无双”的至高荣誉礼赞他,也用买光了整个长沙城的菊花、追着灵车呼喊“袁爷爷等”这样朴素而深情的方式怀念他。 “个谷做一年” 作为农民的女儿,我觉得与袁隆平先生很亲近几乎是出于一种本能。袁先生曾经说过自己学农的初心:“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 而我的母亲无疑是“民以食为天”的最好教材,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个谷做一年”———小小的一粒米看起来毫不起眼,但也需要农民一年的辛劳。她小的时候,家里四个孩子,吃不饱是常有的事,掉在桌上的饭粒也会被大家“抢”走。在不缺粮食的今天,她依然舍不得浪费一粒米。“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袁隆平对她来说,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神一样的存在”。 这两天,我在家乡的公众号上读到《追忆袁隆平与崇仁的难舍之缘》一文,感觉和袁先生的“关系”更近了一层。据文中追溯,袁隆平先生的祖先袁敖是江西省崇仁县人,官至北宋大司马。他一家九子十进士(包括袁敖),袁隆平为其第八子后裔。袁隆平曾到崇仁寻根问祖,在查阅袁氏宗谱时,还给当地农民讲述祖先“九子十进士”的故事。他不仅题写了“袁氏敖公故里”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石碑,还在2013年特意将第四期1000公斤超级水稻攻关试验放在崇仁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 其实,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中国的每个公民都可以和“把一亩稻田的产量从几百斤一直提升至1000公斤”的袁先生攀上某种程度的“亲戚”。这也是数万民众排起长队为他送行,那些不能亲临长沙的人们想尽办法也要通过外卖、快递送去表达哀思的鲜花的重要原因吧。 从斜杠“80后”到斜杠“90后” 斜杠源于英文“slash”,意指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束缚,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多种身份的多元生活方式。斜杠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流行风尚与生活态度,一度风靡社交网络。按此定义,在步入80岁、90岁时戏称自己“80后”“90后”的袁先生,可谓是一位资深的斜杠青年、中年乃至老年。 他英文不错,拉得一手好提琴,喜欢跳高,酷爱游泳,从小就有“浪里白条”的绰号,17岁的他是武汉市100米、400米自由泳冠军;在西南农学院求学时,他曾代表学校拿到了西南地区运动会的游泳第四名,差一点入选国家队成为专业运动员,他也曾通过空军飞行员选拔,差一点开上了战斗机。 1953年,当他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时,一位同窗在留言册上写下对他的印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在袁隆平自己看来,恰恰是这种“自由散漫”对他帮助很大,提供了一个让他可以“专心致志搞研究”的空间。“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多看书,但不迷信书”。 他的学生及多年同事谢长江曾说:“袁老师也有缺点,但他的缺点也显得可爱,没有这些缺点也就没有了袁隆平,四平八稳就没有袁隆平。” 可否说,正是这种斜杠精神背后的丰富与多元、自由与自在,成为他杂交水稻研究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 “寻路之旅” 最近我正在读作家杨潇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1938年,由300余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出发,徒步1600公里抵达昆明,与其他师生会合,组成了创造无数传奇的西南联合大学。作者通过重走该路线,探访中国青年跨越战争、死亡、动乱等诸多障碍,将个人命运汇流进国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