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2189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4348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与分裂的客观必然性,理解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明确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与人口迁移的共同作用,把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规律;分析制度创新(如均田制)与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认识生产关系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时空观念:梳理公元220年—589年的历史时序,定位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与速亡、东晋与十六国并立、南北朝对峙等关键阶段的时空坐标;结合这一时期的疆域演变图,明确主要政权的统治区域与民族分布,构建政权更迭与民族迁徙的时空框架。 3.史料实证:研读《三国志》《晋书》等文献片段,提取三国鼎立形成与西晋衰亡的史料信息;结合魏晋墓葬壁画、北朝陶俑等考古遗存,实证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通过《宋书》中关于江南开发的记载,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辨析不同史料的价值。 4.历史解释:阐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军阀割据、实力均衡)与影响,说明“永嘉之乱”后人口南迁的历史意义;解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汉化政策),分析其对民族交融与北方发展的作用;解释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客观评价这一时期分裂与交融的辩证关系。 5.家国情怀:从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质,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包容性;从江南地区开发中,认识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的密切联系;从孝文帝改革中,体会制度创新与文化认同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赤壁之战的影响、三国政权的建立(魏蜀吴)与统治措施。西晋的统治:短暂统一(280年)与速亡原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民族矛盾)。东晋与十六国:东晋建立(317年)、门阀政治;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政权与民族交融。南北朝对峙: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权更迭;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人口南迁、自然条件、政策支持)、表现与影响。 2.教学难点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历史趋势,明确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是推动统一的根本动力;阐释门阀政治的内涵与影响,分析其在东晋衰亡中的作用;辨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汉文化认同”与“民族特色保留”的关系,客观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把握江南地区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起步阶段特征,区分“开发”与“重心转移完成”的时空差异。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导入:以文物见证分裂与交融 展示两组文物图片:一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货币”,三种货币形制各异,见证政权分裂;二是北魏的“鲜卑族陶俑”,陶俑服饰兼具鲜卑特色与汉族风格,体现民族交融。提问:“从三国货币的分裂到北魏陶俑的交融,这一时期为何会出现长期分裂?民族交融又如何在分裂的乱世中悄然推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北方的改革,为后续的统一奠定了怎样的基础?”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分裂的开端与统一的尝试 1.三国鼎立的形成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袁绍与曹操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两股势力。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北方。随后曹操率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对峙。 赤壁之战与鼎立形成: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利用火攻战术击败曹军。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阻止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曹操退回北方,专注经营北方;刘备占领四川、重庆及湖北部分地区;孙权巩固江东地区的统治。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