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2287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同步课件(共3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232860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31张,纲要,中外,必修,编版
  • cover
(课件网) 11—13世纪,(中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变化。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文化史》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话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沈括:《梦溪笔谈》 唐人的富贵 《夫妻对坐宴饮图》 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家居生活的场景 宋人的富贵 部编版 一、经济的发展 问题探究: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内容,概括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农业技术进步:稻麦复种制、棉纺织技术改进等 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租佃制发展;元朝棉纺织业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制瓷技术改进;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印刷业发展迅速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打破坊市界限;纸币出现;市镇发展,乡村草市大量出现 人口增长,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主要动力之一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丰厚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不抑兼并”政策 人口南迁 大量瓷器外销 商品经济繁荣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结果 领域 表现 意义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种植 边疆开发 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南方已相当 普及)或一年三熟(有些地方) 提高土地利用率、粮食产量、人口数量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宋朝:内地开始种植 元朝:大力推广(南方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元朝始棉布逐渐成为人们主要衣料 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辽夏金元) 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漠北、东北、西北、西南农业都有显著的进步 “木棉,本出闽广,宋时始传种,种于松江之乌泥泾。” ———万历《嘉善县志》 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到12世纪初(即北宋末年)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种植占城稻北宋水利工程———木兰陂宋代开始大规模棉花种植一、经济的发展1、农业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1、南北物种交流;2、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复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3、外来物种的引进;4、新物种的培育。一、经济的发展1、农业行业发展概况意义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①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②元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③特点:风格各异、色彩多变、质感浑厚①宋代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②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①宋代煤的开采量很大②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③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①雕版印刷普及②活字印刷术发明(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②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北宋)苏轼《石炭》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