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502408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24302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张
山东省
,
考试
,
答案
,
图片
,
试题
,
语文
2024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 语 文 2025.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谬误”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阴谋”“欺骗”等意,现发展为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 意思。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 犯的逻辑错误。“谬误”一词广泛存在于中外学者的著作中,汉代王充《论衡·答佞》有: “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谬误”一词在西 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古希腊哲 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述谬误的著作,他在《谬误篇》中说道:“谬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依赖于语言的谬误,一类是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 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 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 “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悖”,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 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 于诡辩的记载。“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 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 “(新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诡辩的例子“白马非马”。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的 提出者是公孙龙,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食客,此人被称为诡辩之祖。《公孙龙子·白 马论》这样记述道:“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出卷网创建 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大意是说:“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 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自然是不同的。所 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是:①。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 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 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清晰地揭 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诡辩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 理手段,但实际上是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是一种“逻辑谬误”。 (摘编自明道《什么是逻辑谬误》) 材料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题为《夜雪》的短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一首写夜晚下大雪的诗,全诗的每一句都紧紧围绕“夜雪”这一主题。然而,全诗 中却没有一句是表明作者亲眼见到夜里在下着大雪的,而只是作者对一系列相关事物情况 的感知。这种基于形象思维的联想活动对“夜深知雪重”进行的情境描绘,表现了人类思 维不同于感觉、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间接推知的过程主要就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表 现出来的。 但是思维不严密的人,很容易在逻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导致推理和结论站不住 脚,逻辑学将这种漏洞称为逻辑谬误。逻辑谬误违背了逻辑思维的法则,会导致我们对客 观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在日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2025高考高三语文病句主观题专题 复习讲义(2025-11-20)
高一统编版语文 8.3《琵琶行并序》 课件+导学案+限时练(2025-11-19)
2025高考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2025-11-20)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议论文写作指导之如何论证 教学设计(2025-11-20)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一单元 导学案(含答案)(2025-11-20)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