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古诗词诵读第 2 课 第 2 课时 学科名称 语文 课时主题 春江春江花月夜花月夜 课型 新授课 □作文课 □复习课 □练习课 □试卷讲评课 □实验课 单元整体主题范畴 □ 人与自我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例如:人与社会: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明礼貌 学科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2.思维发展与提升: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提升鉴赏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诵读法 学生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设疑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评价 课前阶段 活动一、复习导入 活动一:预习检测,对话诗人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课中阶段 一、诵读感知音画美:春江花月图中,前八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二、探究思辨哲理美:诗人的笔触,仅仅停留在描绘美景吗?显然不是。面对如此空阔静谧的江天美景,面对一轮皓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三、升华体悟人情美: 诗人的哲思并没有悬在空中,他的目光再次回落人间。诗的后半部分转入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前面的宇宙之思有何内在联系?四、拓展延伸系实际:看到图上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一:自主学习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请三名学生分别配乐配图朗诵诗歌三个部分。学生自主完成诗歌意象、意境和情感。活动二: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明确: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哲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启示: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来写,阐明了宇宙无穷、生命短暂、人类却永恒这一哲理,诗人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所以哀而不伤。小结:这是一种豁达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他告诉我们:生命的美,恰恰在于它的绵延与传承。个人的生命融入历史的长河,便获得了永恒的意义。这就是本诗超越无数闺怨诗、山水诗,达到哲学高度的哲理美。活动三:限时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情感:由宇宙的永恒自然过渡到人间的离愁别绪。内在联系:由宇宙的永恒自然过渡到人间的离愁别绪。活动四:应用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同学们,当我们的航天员在太空遥望这颗蓝色的星球时,或许他们也有着“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深情,戍边的战士站在月下,守护万家灯火时,他们的家国情怀,更是一种更博大、更崇高的“相思”。 这轮盛唐的明月,照耀的不仅是古人的春江,也照耀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湖。它承载的是我们中华文明中对美的追求、对真的探索、对善的坚守。 设计意图: 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作者内心,提升领会理解能力,培育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升华主题: 今天,我们同样面对快节奏的生活,面对学业和未来的压力。 要有时常仰望星空的胸怀,也要有敬畏生命、珍惜当下,踏实走好每一步的坚定。 设计意图: 实现立德树人的主旨。 课后阶段 必做:①背诵全诗; ② 以“多情的月亮”为话题,写一篇200字的随笔。 选做:课外鉴赏《代答闺梦还》,完成相关练习题。 设计意图: 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是一次将技术、审美、思维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尝试。将诗歌的宇宙意识、生命哲思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规划相联系,旨在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价值———立德树人。张若虚笔下对生命短暂的慨叹与对人类绵延的礼赞,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观:认识到个体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