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2448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3次 大小:31202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贵池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检测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如期而至。当全球以各种形式回望这场正义与邪恶的终极对决,中国14年抗战的独特价值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生存之战,更以东方主战场的坚韧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注入了精神力量,成为人类面对强权时坚守正义的精神坐标。 中国抗战的精神内核,首先体现在“以弱抗强”的持久韧性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西方强国对日本侵略采取绥靖政策时,中国成为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旗帜的国家。彼时的中国,工业产值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军事装备差距悬殊,却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智慧,将战争拖入持久战。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1 年太平洋战争打响,中国独自抵抗日本陆军主力达四年之久,牵制了其80%以上的地面兵力,使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彻底破产。这种在绝境中坚守的韧性,打破了法西斯阵营“速战速决”的战略惯性,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争取了关键时间。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言:“中国在1931年后的抵抗,为人类文明守住了东方防线,没有这份坚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将难以想象。” 中国抗战的精神价值,更在于“全民抗战”的共同体意识。与西方战场以职业军队为主的作战模式不同,中国抗战是一场真正的全民动员———农民放下锄头参军,工人冒着轰炸生产武器,知识分子徒步千里奔赴敌后,甚至儿童也以募捐、宣传参与抗争。这种不分阶级、不分地域的团结,源于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基因。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以简陋装备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里,川军、滇军等地方部队与中央军并肩作战,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中,百姓以“地道战、麻雀战”协助军队,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种全民凝聚的精神力量,不仅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团结即力量”的东方范本。 80年后的今天,中国抗战的精神坐标依然闪———它提醒世界,面对强权压迫,正义的坚守从不依赖实力强弱,而在于信念的坚定;面对共同危机,人类的团结远比孤立抗争更具力量。 (摘编自王健《中国抗战的精神维度与世界意义》) 材料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年来,历史的硝烟虽已远去,但围绕战争记忆的博弈却从未停止。这场博弈并非单纯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人类正义标准、国际秩序根基的价值较量。在这场较量中,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守护真实记忆、矫正叙事偏差的重要担当。 记忆博弈的核心矛盾,在于“单一叙事”与“多元真相”的对抗。二战后,美西方国家凭借其话语权优势,构建了以欧洲战场为核心、以自身为主导的“单一叙事”: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定为战争起点,刻意淡化1931年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强调诺曼底登陆等“第二战场”的作用,却对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的战略价值轻描淡写;宣扬“美国拯救世界”的叙事,忽视中苏等国在主战场的巨大牺牲。这种叙事偏差不仅扭曲了历史真相,更导致全球反法西斯记忆的碎片化———在西方主导的历史教材中,中国14年抗战常被简化为“亚洲局部冲突”,3500万军民的伤亡沦为冰冷数字,全民抗战的精神内涵更被严重忽视。 记忆博弈的深层危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