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2490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598649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辛弃疾 词牌名 写作地点 题材内容 文体知识 怀古咏史诗,是指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类型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思路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古事 抒己志 词中之龙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同为济南老乡的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人生经历 出生至23岁 生于金人统治下的济南。22岁时揭竿而起,投入耿京部下,反抗金人统治。后听闻主帅被叛徒所害,率50名骑兵突袭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 南归后历任诸职,向朝廷上奏《美芹十论》《九议》等论著,力陈抗金方略,但南宋力主苟和,并未重视。 23至42岁 四十二岁遭弹劾, 被罢官江西上饶带湖,闲居长达十年。五十二岁起复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人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 42至63岁 晚年被主战派韩侂胄起用,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不久再遭弹劾罢职,最终病逝,临终大呼“杀贼!” 63至68岁 1203年,韩侂胄把持朝政大权,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1204年)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收复失地的一贯志愿,但是韩侂胄在军事上准备并不充分,辛弃疾对此忧心忡忡。 1205年秋,在登临镇江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地倾吐出来了。 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 作为咏史怀古词,它写了哪些古人古事? 孙权 刘裕 廉颇 拓跋焘 刘义隆 用典密集 文本研读 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材料: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他18岁继承了父兄基业,而后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京口是孙权早期经营江东的核心据点之一,后迁都建业,孙权不仅守住江东,更开拓疆土。他是在京口成就辉煌功业的英雄代表。 思何古人? 忆何古事? 抒何己志? 经营江东,三分天下 慕英雄 孙权 材料:南宋朝廷长期主张议和,向金国纳贡称臣,不愿也无力组织有效北伐,以求偏安东南;面对金兵南侵,节节败退,中原故土长期沦丧,恢复无望,光复中原在南宋看来遥不可及。 文本研读 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结合材料,“无觅”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有何深意? 用典,借古讽今,词人期望像孙权那样建功立业,也感叹像孙权这样抵御强敌的英雄,如今再也寻觅不到了,他所建立的功业消失殆尽。同时,感叹南宋朝廷无英雄能担当起恢复中原大任,暗含对南宋朝廷苟安无为的失望与不满 。 材料:刘裕小名“寄奴”,出身贫寒,早年曾居住在京口,后来率领大军两次北伐,先后消灭南燕、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气吞万里如虎”,推翻东晋,建立了南朝宋。 京口起兵,北伐称帝 望建功 刘裕 文本研读 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思何古人? 忆何古事? 抒何己志? 文本研读 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结合材料,说说刘裕的典故还有何深意? 从回顾刘裕生平,强调蓬门陋巷、低微出身,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理想典范。词人既追慕刘裕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又由此联想到自身的境况与追求,表达收复中原的坚定抱负。 草率北伐,大败而归 诫草率 刘义隆 元嘉草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