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课文 齐读诗句,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劳动 《芣苢》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二 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一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三 教学目标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宗庙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赋:铺陈叙事。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情感,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歌朗诵 高中语文 芣苢———车前草 芣苢,车前草,幼苗可食用,全草可药用,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药理作用的功效。车前子是分期成熟,一般在端午节前后,种子呈黄黑色,边成熟边采收。选晴天采收为宜因其种子多,故有多子的寓意。 发挥你的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人物 时间 地点 动作 心情 一群妇女 夏日晴天 野外田间 捋掇袺襭 开心愉快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方玉润《诗经原始》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车前子长势茂盛,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长势茂盛,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课文理解 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 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无实义。 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翻译:车前子长势茂盛,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长势茂盛,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拾取。 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翻译:车前子长势茂盛,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长势茂盛,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高中语文 任务2.比较吟咏,体会情感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