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红 烛 闻一多 意象 何谓“意象”? 象,物象;意,情感或哲理 “意象”特点: 同一物象,被不同情感或哲理包裹变成不同的意象 上述特点举例 “花”与“鸟” ”蜡烛“与”红烛“ 烛光灯影中的诗韵 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 不能相聚的痛苦和极度思念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诗歌背景 闻一多先生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在《红烛》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献身精神,诗歌的最后一节表达了作者为真理而献身的生活态度:“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知人论世 “五四”精神对旧文化、旧道德的彻底摧毁,西方文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极度推崇,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沉重现实,都在迫使闻一多全方位思考“奉献与牺牲的价值” 闻一多在1923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该诗集将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亮丽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思考: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色 光 泪 灰 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 请大家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色: 光: 泪: 灰: “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色”是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心的红代表赤诚、热烈、忠诚,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作为引子统领全篇,不仅引出了诗歌的言说对象,也概括了诗歌的主旨,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1.红烛的“红”象征着什么? 明确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的“光” 1.红烛的“光”象征什么?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2.“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