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3621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293696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高适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年),字达夫, 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 天宝八年(749年),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辅佐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 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旧唐书·高适传》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 他的作品中既有揭露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矛盾的民生诗,也有指斥时弊的讽时诗,还有数量最多,思想内容复杂,主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抒怀诗。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边塞诗。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二首)、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写作背景 张守珪当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和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瞒所率将领的败状,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写下此篇。 文体知识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 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标题: 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等。动物:马、雁、鹰等 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 意象: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代表诗人: 雄浑豪放、雄奇壮美、境界阔大、凄凉悲愤、慷慨悲壮等。 风格: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用典、虚实结合等。 艺术手法: 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内容: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反映连年征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