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前导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盛唐边塞诗,充满了英雄气概与爱国激情。然而,边塞的风景是否总是如此壮丽?战争的真实面貌又是否只有凯旋的荣耀? 今天,我们将跟随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走进他的《燕歌行》,去聆听一段更为复杂、更为沉痛的“征戍之事”,看看他笔下的边塞,又有怎样一番景象。 燕 歌 行 感征战之苦,抒卫国之志 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了解高适生平、边塞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01 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及叙述角度。 02 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手法的作用。 03 理解边塞生活的艰辛苦楚,感受诗人对战士慷慨赴死精神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的讽刺。 04 知人论世 高适(700—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人,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辅佐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把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著名边塞诗人,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二首)、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知识补充 文体知识:边塞诗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 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盛唐文人们多热衷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随着边事增加,战争频繁,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背景 知识补充 边塞诗的特点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标题: 烽火、狼烟、马、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玉门关等 意象: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代表诗人: 雄浑豪放、雄奇壮美、境界阔大、凄凉悲愤、慷慨悲壮等。 风格: 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 形式: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用典等。 艺术手法: 边塞诗的主题 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 ②抒发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凄苦; ④描写征人思乡思归,思妇思亲; ⑤表达厌恶残酷战争,向往和平; ⑥抨击君主穷兵黩武,不恤战士; ⑦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知人论世 张守珪当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和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瞒所率将领的败状,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jì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写下此篇。 创作背景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