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封泥里的“秘密” ———补充佚史,考古文字艺术 今年年初,河北邯郸曲周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人员在搜集散落民间的文物时,发现了一枚“曲周侯印”封泥。该封泥的发现,为寻找曲周侯国的具体位置提供了线索,也让人们再次关注到2000多年前的文件保密技术。 据报道,新发现的这枚封泥背面有麻绳打结的痕迹,是封缄竹木简时留下的。封泥保存较为完好,呈不规则圆形,最大直径42毫米,厚6.4毫米,重8.9克,材质为陶土,正面印有“曲周侯印”四个清晰汉字。史料记载,曲周侯是西汉开国功臣郦商的封号,他统治的区域称为曲周侯国,故地大概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东北部一带。曲周侯国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至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废止,后改为曲周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封泥又称泥封,即盖有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的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在以竹简或木牍为载体的典籍和往来文书上。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文书、信件多写在竹木简上,寄送时,古人用麻绳捆绑竹木简,然后在绳子打结处封上特制的泥团,并加盖印章,以防止文书、信件或情报等在传递途中被人偷看。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魏晋以后纸张普及,封泥被“钤朱”替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古文献中对封泥使用情况的记录不乏其例。《周礼·秋官·职金》载“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说的便是在财货上压印封泥。“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也形象叙述了印与封泥的关系。确切的“封泥”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但作为文物,封泥的发现并不太早,直到清晚期,金石学家才确认了曾被误作“印范”的文物为汉代封泥。 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农民在田间挖掘山药时发现了一个坑窖,从中挖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这些泥块上都有隆起的文字,看上去古老而深奥。农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一一拣出带回家中。消息逐渐传开,在当地走门串户的古董商贩收购了这100多枚泥块,携至京师。当时的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等人看到泥块,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金石文物,便各自从商贾手中买回若干枚,珍藏赏玩。这就是封泥被发现的历史。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范。及吴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诚如王国维所言,今人对古代封泥已然十分陌生,然而,其意义和价值却非同一般。 问题:_____?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者罗振玉在《郑厂所藏封泥》一书的序中有一段话,道出了封泥的价值所在:“古泥封于金石学诸品中最晚出,无专书纪录之,玉以为此物有数益焉:可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乘之佚,一也;可考证古文字,有裨六书,二也;刻画精善,可考见古艺术,三也。” 多年来,针对封泥中所传递的种种信息的研究,使人们对古代封泥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有了比较具体、清晰的了解。专家认为,封泥是可以弥补《史记》《汉书》缺憾的珍贵文献,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