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爱国———至死不渝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任务清单 1. 探究典故,由典见情 2. 结合生平,理解主旨 读词作 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ì xū 情境任务一: 小茗同学自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发现了这首词有很多个没见过的典故,但是又不知道是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请同学们每个小组领取一个故事回家研究,一个小组可以派两个代表展示(一个讲解一个展示成果或写关键词等)。 确定好内容并以最佳形式展示小组成果。其他小组给展示的小组打分打完分迅速交给课代表,选出前三有奖(惊喜下次呈现)。 词句 出处 大意 情感或意图 第一组 词句 出处 大意 情感或意图 (孙权) (刘裕)3组 (封狼居胥)7组 (刘义隆)4组 (佛bi狸祠)5组 (廉颇)6组 刘裕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刘裕篇 第三组 一 二 三 目录 刘裕简介 典故内容 情感主旨 (一)刘裕简介 宋武帝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 刘裕是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的开国君主。 历史背景: 刘裕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将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辛弃疾意在讲如果碰上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战略意图就能实现。 (二)典故内容 文中词句: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二)典故内容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表明了刘裕出身寒微,但低微出身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现出刘裕率领北伐军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和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向往刘裕的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文中词句表明哪些意思? (三)情感主旨 起兵北伐,成就刘宋王朝 仰慕英雄,表达对为政者 苟安江南的不满,借此写 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 感谢观看 第七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目录: 1———作者简介 2———典故分享 3———写作意图 4———辛弃疾 文学成就 封狼居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典故分享——— 词句: 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胥(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大意: 意图: 词人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告诫南宋朝廷要举事慎重,虑而后动,否则只会重蹈覆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写作意图 辛弃疾一生 以恢复为志,壮志难酬,但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 他将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