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前导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盛唐边塞诗,充满了英雄气概与爱国激情。然而,边塞的风景是否总是如此壮丽?战争的真实面貌又是否只有凯旋的荣耀? 今天,我们将跟随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走进他的《燕歌行》,去聆听一段更为复杂、更为沉痛的“征戍之事”,看看他笔下的边塞,又有怎样一番景象。 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边塞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 ②体会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体会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的特点。 ③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感征战之苦,抒卫国之志 知人论世 高适(700—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人,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辅佐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把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著名边塞诗人,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二首)、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生平 大器晚成 人生逆袭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歌行”即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歌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以题入境 并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zhù jīng wēi yí jié xiào jì 自主思: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整首诗 2.学习提示:”大漠深秋,钲鼓声声,旌旗逶迤,羽檄飞大漠,战火照狼山,山川萧条,孤城落日,寒夜巡更的刁斗,鲜血染红的白刃……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燕歌行》写了这样一场边关战事。”这是一首写边关战事的叙事诗,请按“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给诗歌划分层次。 3.本诗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燕歌行 汉家 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 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以汉代唐 借代指战争 凶残的敌人 特别 赏脸,指格外器重优待 敲击,击打 各种旗帜 紧急文书 沙漠 唐朝东北边境上的战事又起,将领们离家前去征讨凶狠的敌寇。 好男儿本来就看重驰聘沙场,汉家天子又特别的给与褒奖恩宠。 军队敲钲打鼓前往山海关,各种旗帜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的紧急文书飞越浩瀚的沙海,说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 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