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7006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4302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一,历史,中外,必修,统编,学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稳定、民族交融加深的必然结果,理解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宗教传播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明确文化发展的包容性与时代性。 2.时空观念:定位三国至隋唐(220—907年)文化发展的时空坐标,梳理不同时期文化成果的时序脉络(如三国玄学兴起、唐朝诗歌鼎盛);结合南北分裂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理解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史料实证:研读《兰亭集序》《唐诗三百首》等文学作品,提取文化反映的时代风貌;结合敦煌莫高窟壁画、龙门石窟造像等实物史料,实证宗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成果;对比不同史料,辨析文化发展的多元内涵。 4.历史解释:阐释玄学兴起与魏晋乱世的内在联系,解读唐诗风格演变(初唐刚健、盛唐豪放、中唐沉郁、晚唐感伤)与时代变迁的关系;说明科举制对文化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解释中外文化交流对隋唐文化繁荣的促进意义。 5.家国情怀:从唐诗的家国情怀、科技发明的实用价值中,感受古代先民的智慧与担当;体会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思想领域:魏晋玄学的核心主张(贵无、自然无为)与代表人物,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禅宗兴起),道教的发展与官方化。文学领域:唐诗的发展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及各阶段代表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风格与代表作。艺术领域:书法艺术的鼎盛(王羲之“书圣”地位、颜真卿柳公权楷书成就),绘画艺术的多元(阎立本人物画、吴道子“画圣”风格),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的宗教内涵与艺术价值。科技领域:祖冲之圆周率、贾思勰《齐民要术》、僧一行子午线测量、孙思邈《千金方》等科技成就。 2.教学难点 理解玄学“贵无”思想与魏晋士人精神风貌的关系,辨析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剖析唐诗风格随时代变迁的深层原因(如盛唐李白的豪放与盛世气象、中唐杜甫的沉郁与安史之乱创伤的关联);解读宗教文化(佛教、道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认识其对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影响;把握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以“文化瑰宝中的时代印记”引发思考 展示两组图片:一是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配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名句;二是唐代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书法作品。提问:“同样是文人笔下的文字与情怀,《兰亭集序》的雅致与李白诗句的豪迈,分别折射出怎样的时代风貌?从魏晋到隋唐,中国文化为何会呈现出如此鲜明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化天空中,还有哪些璀璨的瑰宝?”通过对比引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从玄学兴起到三教并行 1.魏晋玄学:乱世中的精神寄托 兴起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阶层为逃避现实苦难,转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玄学应运而生。 核心主张: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主张“贵无”,认为“无”是世界的本源;强调“自然无为”,反对儒家的名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与精神自由。 代表人物与影响:何晏、王弼提出“贵无论”,嵇康、阮籍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以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反抗世俗礼教。玄学的兴起反映了魏晋士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虽一度偏离儒家入世精神,但也为中国传统思想注入了思辨色彩,推动了思想的多元发展。 2.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 传播过程: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