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9041

陕西省西安市西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7次 大小:31793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陕西省,语文,答案,图片,试题,考试
    西安市西光中学 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 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正是由 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 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 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 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 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 应。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 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 层”不同的“社会”。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 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 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一论述 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我们 讨论乡土文字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 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 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无论 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 的。费孝通形象地叙述了这种关系:“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 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 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 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便 是人与土地的命运。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 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 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 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 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 乡土文学的面貌。 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 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 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 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 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想,深受西方现代 化理论支配。作为一种解释性图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有其历史背景、政治功 能、意识形态诉求和文化意义,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实践是被排斥在现代化叙 事之外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化叙事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成为显学。学术界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关联起来,从 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人的现代化、制度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等 方面入手,初步形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化一直 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从中国 国情和文化出发,是接受“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探寻中国“现代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