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目标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等,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 分析烛之武说辞,在对话情境中品味春秋时期外交语言艺术。 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培养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导入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打造的一个大型文化节目,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让观众通过全新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转的闪亮故事和伟大人物。 我们班班委准备筹备一期校园版的《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演绎《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请大家协助一起完成节目的准备工作。 课堂导入 左丘明 (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时期鲁国人。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编年史《左传》,晚年双目失明,仍发愤编修国史和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写作背景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 题目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退:使动,使……退。 师:军队 (1)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2)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正音 秦军氾( )南 夫(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也已 失其所与,不知( )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若不阙( )秦 微夫( )人之力不及 夜缒( )而出 佚之狐( ) 使杞( )子、逢( )孙戍( )之 fán fú wéi zhì gōng yuè quē fú zhuì yì qǐ páng shù 实词释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一段: 因为 对 并且 从属二主,有二心 驻扎 实词释义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第二段: 如果 对 军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拒绝 尚且 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然而 判断句 实词释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三段: 已经 表修饰 如 ... ...